财务报表诞生于工业1.0时代,其设计的格式和囊括的业态更加符合传统制造业的特征。
然而,现在我们已经步入工业3.0乃至4.0时代,随着服务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兴起,传统的财务报表解读方式是否还能帮助我们透视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状况?
如果不能,那我们应该怎样调整财务报表的使用方式,来适应当前新经济企业?
近年来,以小米、美团、拼多多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纷纷上市。透过传统的财务视角,我们会发现这些公司或许负债率“极高”,或许净利润“负数”,不具有投资价值,但事实果然如此吗?
“如果会计还是坚持用工业2.0的尺度来量工业3.0和工业4.0的企业,那我们怎么办?”
“我们就不用他。”
——单喆慜(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
拼多多、美团、小米。
它们是2018年上市的新一代互联网企业,并且都在各自领域内,打破了原有的行业格局。但是未来,它们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基于对它们的发展趋势和运营效率状况的分析。
传统的财务视角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在面对过去的经济形式企业分析时,优势非常明显,因为以前的企业卖的东西和赚钱的东西是同一种。
但随着服务业、金融业、互联网行业的相继兴起,新型企业卖的和赚钱的东西不再一致,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新方法,我将其定义为——“三角思维模式”,即卖什么、怎么卖以及如何赚钱。
拼多多
卖什么?——不是产品,而是服务
拼多多是一家2015年创立的企业,最初是一家自己卖水果的直销企业。它的出现是时代的现象,不早也不迟。移动互联网的高渗透率、物流和服务的完善、小微企业被扶持等等要素,最终酝酿了“拼多多”。
现在,拼多多已经成为一家平台销售公司。它在IPO招股说明书中说,它在平台上只卖两样东西:便利和同产品更低的价格。
换句话说,它在平台上同时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并且消费者可以以团购的形式在购买商品时,获得更低的价格。也就是说,拼多多售卖的核心并非产品,而是服务。
怎么卖?——拼团
拼多多的创新模式是两个字,“拼团”,这是它在IPO招股说明书里特别强调的概念。
对于消费者来说,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和社会价值的需求。在当代的社交活动中,我们经营着自己的社交网络。在拼多多上,消费者要么发起拼单,要么加入拼单。拼单的数量越多,所购商品的价格越低。
“拼”的方式让消费者自己定义了群体,也把其个人的社会价值在某种程度变现了。
凭借着战略股东腾讯的流量优势,依托微信赋予的能量,它运用“拼”的方式快速成团,创建了独特的“社交电商”。
“拼团”的方式透露了一种未来商业社会中可能的购买方式,我认为这是新零售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未来,对于同一个商品来说,标价会因为消费者是单独购买还是“拼团”购买的不同,而不一样。
如何赚钱?——梅特卡夫模型的曲线式增长
对于一个大型平台公司来说,GMV(网站交易额数据)是衡量平台规模和交易活跃度的重要指标。以GMV形式反映的销售量,是靠买家数量和买家消费金额双动力影响的。
从2017年至2018年第三季度,拼多多的买家数量和买家消费金额都是增长的。因此,在双因素的共同影响下,GMV就呈现出梅特卡夫模型的曲线式增长。